-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3号 电话:15210093958 (微信同号)
- 2586199133(微信号)
-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17063号-5
- 版权所有:百分邮票收藏网 2003-2019
- 声明:网登载内容来自报纸、网络、新闻等等,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投资偏向,投资须谨慎。
清代“北海票”和“莫仑道夫票
来源:收藏 发布于 2013-11-21 阅读 次 小龙和万寿邮票的加盖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后来被广泛关 注的票品,这就是“北海票”和“莫仑道夫票”。
小龙加盖大字改值邮票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北海票”。 绵嘉义1906年的记录中就提到了这套邮票:“此即已知的北海 票,但迄今为止从官方记录中找到的就是此票从未 发往那个口岸。已见到未销盖的票品,据推测那是 加盖后库存的剩余票被错误地印上了此种字模。” 1907年,英国 的通俗集邮作家梅尔维尔出版了《中国邮票》 一书,其中讲述了有关“北海票”传闻 经过:惠斯费尔德.金通知我,他 们有一些销有1897年5月8日北海邮戥的票品。他们对我 说,1897年1月中国邮票行情时,所有的邮局都接到 通知,立即将他们全部的库存邮票退到上海,以便加盖银元面值,而北海是个遥远的口岸,所以那里的邮票直到1897 年4月才退到上海。此时,小字加盖邮票已经使用,所以这 批邮票被用大字加盖,并退回北海。发行总数据信为每种面 值各有1000枚。
英国邮商惠斯费尔德‘金与费拉尔交往颇深,所以梅尔维尔的 故事,其始作俑者极有可能就是费拉尔。不管怎样,“北海票”的 故事以后即在集邮界广泛流传。
1943年,张赓伯首先发表文章质疑此种说法,认为“此票原 票,决非北海邮局寄回”,而“北海票”之声名身价,系费拉尔、绵 嘉义等操纵、鼓吹所致。稍后,邵洵美介绍了早年任职海关的旅 沪集邮家第经0^0^08的中文名,也译作德根或德铿)的谈 话概要,称北海票“是棣费拉(即费拉尔一引者注)有意加盖 的,等到加盖好后,棣氏曾经寄出两批到外埠邮局,但并不是出 售而是请其销印。寄往的邮局,一是北海,一是汕头。”“北海票原 票实在与北海没有关系,完全是棣费拉弄的玄虚而已。
此后,“北海票”作为俗称间或还有沿用,但小龙加盖大字改 值邮票与北海无关则已形成共识。关于这批邮票的发行数量,绵 嘉义给出的邮票价格数字是1分X1分银109枚,2分X3分银54枚,5 分0分银1.59枚,显然与可见到的存世数量不符,周今觉主张 三种面值各1000枚,与前述梅尔维尔给出的数字一致,较为 可靠。但小龙加盖大字改值邮票是否正式发行使用等问题,由于 缺乏确凿的证据,实际上仍未得到解决。
“莫仑道夫票”这个名称的出现,似比“北海票”晚得多。万寿 邮票不论初版还是再版,都有印于无水印纸上的,20世纪20年 代以来中国集邮界一般都认为这类票品是邮政部门为“馈赠”而 印制的。但这只是依据当时国内外邮政机构类似做法的一种 推论,并无文献和实物资料的佐证。
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莫仑道夫票”的名称最早出现在 1934年年底在上海编定的一本英文“标准目录”中,这份加有 “特别说明”的目录将万寿邮票分为“日本 印制”、“上海印制”和“莫仑道夫票” ,其说明文 字中译如下:由于邮局需要一些纪念邮票作.为礼品赠予政府和外国 高级官员,当时的邮务总长 穆德麟(集邮界长期译为莫仑道夫一一引者注)先生订印了 1000套,由中国印刷厂商 在上海订制:纸张比原版邮票稍厚,刷色则与上海版邮票相 同。交货只有900套,而不是1000套:剩余的没有交回而 被销毁了。
稍后,中外集邮界似乎都相信了这一说法并开始使用“莫仑道夫 票”的名称,如当年有人认为这是“上海版之试印票”中的一种, “从德人印此票者之名也,实则此票为翻版票”,印数“据云一千套 但恐不止此数”,“上海某西邮商且列人彼之标准目录内”。20 世纪40年代这种票品在沪上成批出现,据记载是“莫氏亲戚”赠 送为之治病的医生“酬作诊金”的。此后,“莫仑道夫票”的名称 更为集邮界广泛接受,而此票为了 “馈赠”而印制的说法也相传 至今。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万寿邮票的初版、再版、改版及样票的 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这些研究成果均不能支持“莫仑道夫 票”用于“馈赠”的说法。第一,迄今为止发现的邮政文件中没有 任何记载,在集邮领域中也从未有过哪位“贵宾”获赠的任何报 道。第二,今天的多数研究者认为“莫仑道夫票”的印制与万寿邮票的再版为同一时期,此时国家邮政已使用银元为邮资计费单 位,银元面值新邮票正在陆续交货,邮政主管部门似无重印三年 前旧面值邮票用作礼品的道理。
绵嘉义在1906年的记述中曾经提到过印于较厚的无水印 纸上的万寿邮票“注销票品”: “据推测, 1897年为了加盖之目的,感到需要再版时,使用了较厚的无水 印纸。”根据这个提示,综合考虑万寿邮票再版及加盖时期的 种种因素,可以对所谓“莫仑道夫票”的产生和用途作出新的解 释:1897年5月或5月以后,原造册处税务司葛显礼已返英国 休假,继任税务司戴乐尔尚未履新,大清邮政官局的邮票供应主 要由造册处副税务司穆麟德財迎印如也)负责,在万 寿邮票再版时,他用无水印纸另外添印了 一批,以备未来加盖之 用。以后因新印制的银元面值邮票发行,遂废弃不用或留存赠送 亲友,以后逐渐流人邮市。
小龙加盖大字改值邮票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北海票”。 绵嘉义1906年的记录中就提到了这套邮票:“此即已知的北海 票,但迄今为止从官方记录中找到的就是此票从未 发往那个口岸。已见到未销盖的票品,据推测那是 加盖后库存的剩余票被错误地印上了此种字模。” 1907年,英国 的通俗集邮作家梅尔维尔出版了《中国邮票》 一书,其中讲述了有关“北海票”传闻 经过:惠斯费尔德.金通知我,他 们有一些销有1897年5月8日北海邮戥的票品。他们对我 说,1897年1月中国邮票行情时,所有的邮局都接到 通知,立即将他们全部的库存邮票退到上海,以便加盖银元面值,而北海是个遥远的口岸,所以那里的邮票直到1897 年4月才退到上海。此时,小字加盖邮票已经使用,所以这 批邮票被用大字加盖,并退回北海。发行总数据信为每种面 值各有1000枚。
英国邮商惠斯费尔德‘金与费拉尔交往颇深,所以梅尔维尔的 故事,其始作俑者极有可能就是费拉尔。不管怎样,“北海票”的 故事以后即在集邮界广泛流传。
1943年,张赓伯首先发表文章质疑此种说法,认为“此票原 票,决非北海邮局寄回”,而“北海票”之声名身价,系费拉尔、绵 嘉义等操纵、鼓吹所致。稍后,邵洵美介绍了早年任职海关的旅 沪集邮家第经0^0^08的中文名,也译作德根或德铿)的谈 话概要,称北海票“是棣费拉(即费拉尔一引者注)有意加盖 的,等到加盖好后,棣氏曾经寄出两批到外埠邮局,但并不是出 售而是请其销印。寄往的邮局,一是北海,一是汕头。”“北海票原 票实在与北海没有关系,完全是棣费拉弄的玄虚而已。
此后,“北海票”作为俗称间或还有沿用,但小龙加盖大字改 值邮票与北海无关则已形成共识。关于这批邮票的发行数量,绵 嘉义给出的邮票价格数字是1分X1分银109枚,2分X3分银54枚,5 分0分银1.59枚,显然与可见到的存世数量不符,周今觉主张 三种面值各1000枚,与前述梅尔维尔给出的数字一致,较为 可靠。但小龙加盖大字改值邮票是否正式发行使用等问题,由于 缺乏确凿的证据,实际上仍未得到解决。
“莫仑道夫票”这个名称的出现,似比“北海票”晚得多。万寿 邮票不论初版还是再版,都有印于无水印纸上的,20世纪20年 代以来中国集邮界一般都认为这类票品是邮政部门为“馈赠”而 印制的。但这只是依据当时国内外邮政机构类似做法的一种 推论,并无文献和实物资料的佐证。
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莫仑道夫票”的名称最早出现在 1934年年底在上海编定的一本英文“标准目录”中,这份加有 “特别说明”的目录将万寿邮票分为“日本 印制”、“上海印制”和“莫仑道夫票” ,其说明文 字中译如下:由于邮局需要一些纪念邮票作.为礼品赠予政府和外国 高级官员,当时的邮务总长 穆德麟(集邮界长期译为莫仑道夫一一引者注)先生订印了 1000套,由中国印刷厂商 在上海订制:纸张比原版邮票稍厚,刷色则与上海版邮票相 同。交货只有900套,而不是1000套:剩余的没有交回而 被销毁了。
稍后,中外集邮界似乎都相信了这一说法并开始使用“莫仑道夫 票”的名称,如当年有人认为这是“上海版之试印票”中的一种, “从德人印此票者之名也,实则此票为翻版票”,印数“据云一千套 但恐不止此数”,“上海某西邮商且列人彼之标准目录内”。20 世纪40年代这种票品在沪上成批出现,据记载是“莫氏亲戚”赠 送为之治病的医生“酬作诊金”的。此后,“莫仑道夫票”的名称 更为集邮界广泛接受,而此票为了 “馈赠”而印制的说法也相传 至今。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万寿邮票的初版、再版、改版及样票的 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这些研究成果均不能支持“莫仑道夫 票”用于“馈赠”的说法。第一,迄今为止发现的邮政文件中没有 任何记载,在集邮领域中也从未有过哪位“贵宾”获赠的任何报 道。第二,今天的多数研究者认为“莫仑道夫票”的印制与万寿邮票的再版为同一时期,此时国家邮政已使用银元为邮资计费单 位,银元面值新邮票正在陆续交货,邮政主管部门似无重印三年 前旧面值邮票用作礼品的道理。
绵嘉义在1906年的记述中曾经提到过印于较厚的无水印 纸上的万寿邮票“注销票品”: “据推测, 1897年为了加盖之目的,感到需要再版时,使用了较厚的无水 印纸。”根据这个提示,综合考虑万寿邮票再版及加盖时期的 种种因素,可以对所谓“莫仑道夫票”的产生和用途作出新的解 释:1897年5月或5月以后,原造册处税务司葛显礼已返英国 休假,继任税务司戴乐尔尚未履新,大清邮政官局的邮票供应主 要由造册处副税务司穆麟德財迎印如也)负责,在万 寿邮票再版时,他用无水印纸另外添印了 一批,以备未来加盖之 用。以后因新印制的银元面值邮票发行,遂废弃不用或留存赠送 亲友,以后逐渐流人邮市。
标签:
上一篇:红印花原票的印制 下一篇:清代小龙和万寿邮票的加盖程序
推荐文章
- T.70《壬戌年》狗邮票真伪辨别 524 阅读
- 抗战胜利后的集邮 179 阅读
- 邮票卖出的水平高低 298 阅读
- 如何快速有效地鉴别二胶邮票? 1086 阅读
- 红印花原票的印制 170 阅读
- 日本侵占东北时期的邮票 320 阅读
- 民国邮票拟议发行的黎元洪、徐世昌等人就职 288 阅读
- 集实寄封的收藏 193 阅读
热门文章
- 新中国“J、T”邮票筋票大全介绍 11183 阅读
- “民居”系列的普通邮票 10771 阅读
- 中国印花税票纵横谈 3935 阅读
- 高仿邮票、假邮票?常见有那些造假手段? 3764 阅读
- 二胶邮票如何辨别,教你最实用的六个方法! 3582 阅读
- T.131M《三国演义》(第一组)小型张的真伪 3517 阅读
- 哪些JT邮票厂铭珍贵 收藏难点分析 3375 阅读
- 新邮票、旧邮票和盖销邮票有哪些区别? 3318 阅读
热门专题
|邮票综合|
最新热点
价格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