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收藏
集邮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生肖邮票 >

以前邮票印制技术的改进

来源:收藏 发布于 2024-03-17 阅读
  邮票印制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形象,也关系到邮票 的使用性能和防伪性能。为了改进提高邮票印制技术,20 世纪80年代以来,邮电部加强了对外技术交流和技术引进 工作,对原有印刷企业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北京邮票厂经过 70年代、80年代引进高科技制版设备,革新照相制版工艺; 引进新印刷机,改造老印刷机,提高邮票纸和油墨质量,通 过挖掘设备潜力,使生产技术焕然一新,邮票质量得到显著 提高。随着集邮热潮的不断升温,纪念和特种邮禀的供需矛 盾曰益突出,纪特邮票的总印童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 多渠道扩大邮票生产能力成为当务之急。1991年,邮电部 决定在辽宁、河南两省邮电印刷厂试印邮票,从而改变了北 京邮票厂独家生产邮票的旧格局,使中国邮票印刷进人新 的发展阶段。

  一、邮票印量的提高
  世界各国每年邮票的印量,与邮政业务的需求量大体 平衡。例如,中国1986年全年邮政函件的业务量是49‘ 5亿 件(包括免费邮件和邮资总付邮件),全年邮票的印量为49 亿枚,其中纪念和特种邮票为1 7亿枚,占全部邮票印量的 15^,其余为普通邮票。

  随着邮政业务的发展,特别是集邮业务的发展,对邮票需求 不断增长,纪特邮票印量的增长尤为迅速。1988年,纪特邮票的 印量增长到10.65亿枚。1989年,纪特邮票的印量达到13.528 亿枚,比上一年增长27% ; 1990年,纪特邮票印量为14. 4639亿 枚,比上一年增长6%。仅从上述纪特邮票印量的增长趋势 可以看出,为了缓解市场供求矛盾,邮票主管部门已经不断提高 邮票生产能力,不断刷新中国邮票印量的记录。如果再加上普通 邮票、邮资封片等邮资票品印量的增长,邮票印量总体攀升势头 持续不减。

  1991年,普通邮票和纪特邮票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以普 通邮票看,1990年邮政资费大幅度调整后,为适应业务发展需 要,中国邮票总公司做了大量协调工作,但到1991年3月份,几 种面值的普通邮票仍然同时告急,致使1991年普通邮票总印量 较1990年增长40%。

  纪念和特种邮票由于受1991年上半年“邮票市场热”的影 响,各省邮票公司纷纷要求增加供票,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在这 种情况下,中国邮票总公司狠抓邮票厂生产各个环节的协调工 作,抢时间、重效率,多渠道扩大邮票生产能力。1991年纪念和 特种邮票总印量为15. 6643亿枚,较1990年增长义39%。

  造成纪特邮票供需紧张,邮票印量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是 开放邮市和集邮投资热带来的结果。1989年2月10日,邮电 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发布了 《关于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邮票和集邮品的联合通知》,一时间,全国的邮票市场空前活跃。1991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已 达8千多亿元,手中握有现金也有2千多亿元。1991年4月21 日,中国人民银行第三次下调储蓄利率。而1990年10月,中国 集邮总公司对邮票价格自1980年以来第9次调整,平均增长率 达137. 4^0。这一调一降,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存钱不如买邮票” 的意识,出现把消费和储蓄资金投入购买邮票的“投资型”、“储 蓄型”集邮者猛增的局面,造成了市场票源紧缺的状况,使邮票 印制面临空前的压力。

  二、改进的新举措
  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邮票选题,也有一流的美术家和邮票 设计师,怎样才能把一流的题材、一流的设计,印制成一流的邮 票,始终是摆在中国邮票发行主管部门面前的严肃课题。

  邮票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仅要求印刷精致、纸张洁白挺实、打 孔光洁圆滑、背胶均匀有光泽、方便使用和收藏,还要求具有较 强的防伪性能。因此,需要有高超的印制工艺以及高质量的纸张 和油墨。

  从1949年至1991年,中国邮票发行总数的一半以上采用 影写版印刷工艺,其次是雕刻版和胶版印刷工艺。中国从1960 年开始,影写版工艺在纪特邮票印刷中占绝对优势,20世纪80 年代在原有基础上,印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推出了一大批印 制精美的邮票,邮票色彩鲜艳浓郁,层次丰富细腻。

  1989年开始,中国又重新采用胶版印刷工艺,力图发挥其 印刷质量好、成本低的优势。以后胶版印刷工艺在纪特邮票中所 占比例逐年增长,成为主要的印刷工艺。雕刻版邮票数量迅速下滑。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邮电部主管部门提出要使印刷工 艺更好地表现图稿特色。必须对现有邮票厂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和技术引进。要从邮票生产的品种、质量、时限和产量四个方面 考虑。从品种上要增加小本票、卷筒票、邮资信封印制工艺设备; 从质量上要使雕刻版、影雕套印邮票的比例有一定增加;从时限 上要保证发行日期的票品到位;在产量上应满足通信和集邮的 需要。

  邮电部继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北京邮票厂引进一批邮票 印刷设备之后,80年代又先后引进了一批邮票制版设备,使工 艺技术得到改进,生产能力大为提高。
为了了解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邮票印制技术,80年代以后, 邮电部加强了对外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引进的工作。

  1983年3月邮电部北京邮票厂代表团赴日本访问大藏省、 邮政省,并参观邮票设计、雕刻、印制部门和造纸厂、油墨厂、印 刷厂等。对日本的邮票印制工业进行考察。

  1987年4月邮电部邮票发行局代表团赴美国圣地亚哥市, 参加“邮票印刷质量标准与监测”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与美 国、法国、西德在一个小组,了解了很多工业先进国家印制邮票 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987年11月,美国邮政总局主管邮票生产的两位专家应 邀访华,全面介绍美国的邮票工作情况,从邮票选题、组稿、印 制、发行到运输,包括机构、工作程序、有关设施等均有涉及。

  1990年10月15日至11月2日,邮电部中国邮票总公司邮 票生产专家代表团应邀访问美国,参观访问了美国邮政总局邮票处本部、邮政总局的技术实验室和财政部雕刻印刷局的邮票、 钞票生产车间,以及一家私营的邮票印刷厂,考察了解美国邮票 印制生产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邮票专用纸和专用油墨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改 进。解放后中国邮票纸主要是上海江南造纸厂和保定造纸厂生 产供应的,经过不断研制改进,邮票纸质量和整批稳定性有了明 显提高。印邮票的油墨已改变了过去全部依赖天津油墨厂供应的做 法,照相凹版油墨已改用高氏油墨,彻底去掉了有毒的甲苯溶 剂,代之以无毒的醇类混合溶剂;并继续使用水溶性油墨印刷普 通邮票,既无毒又无刺激性气味,是照相凹版油墨的发展方向。

  1990年,由于邮政资费调整和业务发展,对邮票的需求量 大幅度增长,邮票的产需矛盾十分突出。为了保证通信需要和尽 量满足集邮需要,在1989年京外选点调查的基础上,1991年8 月,邮电部作出决定,在进一步加强北京邮票厂技术改造的同 时,在辽宁、河南两省邮电印刷厂试印1992年部分邮票。根据试 印结果,再确定今后分流印刷邮票的方案。并指示两厂必须做 到“环境起点要美,技术起点要髙,管理起点要严,作风起点要 快”。辽宁、河南两省邮电管理局和两省的邮电印刷厂各自组成 了建厂领导班子,在厂房建设、设备引进、资金落实、人员组织、 生产准备方面制定了计划和措施。邮电部责成中国邮票总公司 负责这次试印邮票的组织协调工作。在邮票总公司领导下,北京 邮票厂建立了专门班子,落实对两厂的支援工作。两厂的每个生产工序都派骨千到北京邮票厂培训。为尽快上马,两厂决定开始先以胶印作为生产手段,制版暂 时就地协作解决。关键生产设备胶印印刷机选用德国海德堡 姑型4开5色全自动胶印机。打孔机采用北京邮票厂现有的 打孔机。

  1992年6月,河南、辽宁两厂分别试印的第一套邮票“焦裕 禄”和“妈祖”获得成功。两厂的生产能力和印刷质量得到邮电部 充分肯定。
河南省邮电印刷厂和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投产印制邮 票,标志着邮电部扩建南北两条生产线的决策初见成效,由此改 变了独家印制邮票的旧格局。这一战略性的变化,顺应了中国邮 政通信和集邮事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邮票印制质量的提高,标 志着中国邮票印刷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搞好邮票生产的计划管理,中国邮票总公司从1990年 下半年起,狠抓邮票图稿的超前准备工作并取得了成效。1991 年全年22套邮票图稿,除追加的“賑灾”邮票图稿外,有13套邮 票图稿达到提前6个月至9个月下到邮票厂,有7套提前3个 月下厂,基本保证了均衡生产。





邮票收藏



标签:
更多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3号  电话:15210093958 (微信同号)
    • 2586199133(微信号)
    •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17063号-5
    • 版权所有:百分邮票收藏网 2003-2019
    • 声明:网登载内容来自报纸、网络、新闻等等,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投资偏向,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