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收藏
集邮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生肖邮票 >

50年代集邮家向国家捐献邮品

来源:收藏 发布于 2024-04-13 阅读
       5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随着对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完成,人 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集邮界,通过几次对集邮 观的公开讨论之后,集邮爱国的思想观念深人人心。

       在此期间,中国一些著名集邮家陆续向当地有关部门或国家 邮政部门,捐献出了他们多年呕心沥血苦心收藏的大量邮票和其 他集邮品,其中不少为中国的珍贵邮品。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 期捐献邮品的集邮家有:张包子俊1950年向浙江中苏友好协会捐献苏联邮票集; 1955年向浙江博物馆捐献伪满邮票全集。马任全1956年7月向上海博物馆捐献自1878年第一套大龙邮票起各历史时期的中国邮票3167枚,其中包括1897年发行 的红印花加盖小字当一元旧票1枚(存世仅此1枚,世界孤品)。姜治方1957年9月向中国历史博物馆捐献其收藏的德、 英、美、日、法、俄国在华邮局邮票以及明信片、实寄封等。居洽群1958年捐献解放区邮票集。王纪泽与周煦良1955年向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捐献集邮政支局也设柜台,出售苏联、匈牙利及新中国一些再版票,供初 集邮者选购。据1959年的统计,当时已在29个省市的地、市、 县设立集邮服务网点230处,国营的集邮产业网络在全国基本形 成。各地集邮公司在各项业务中竭力体现为集邮者服务的宗旨, 树立国营邮票商业的良好形象,对活跃邮市起着主导作用。

        1954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私 营商业的指示》,要求对私营批发商、零售商、进出口商实行社 会主义改造。不久,即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私人邮票商社在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发生如下 变化:一种是继续经营,上海改造后剩下20余家,由著名邮商 钟笑炉任上海邮商大组长;天津改造后,将部分邮商组织在天津 劝业场集邮柜台继续经营。第二种是经过改造转入邮政部门工 作,如北京东亚邮票社公私合营后,老板杨启明即进人中国集邮 公司营业部工作。第三种是大量的资本较少的邮商被分配改作他 业,或另谋职业。还有极少数不愿接受改造的邮商,借机出境。

        经过私营商业改造,国营集邮商业得到较大发展。上海、天 津几个城市私人邮票商社继续营业,但数量已减少很多,其他城 市的邮票商社已不复存在。
国营集邮公司、分公司、门市部在全国一些地区地建立,为 中国的集邮商业中增加了国有商业比重。但在当时国内外环境 下,出售票品受到限制,时时感到无法满足集邮者的多种需求, 于是自发的邮市悄然兴起。集邮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集邮 者之间的邮品交换和买卖,它是满足收集欲望,丰富收藏的一条 重要渠道。新中国成立后,邮会解散,集邮者没有聚会和交换邮 票的场所,面对集邮者确需聚会、交换,以解决复品出让,购进 所缺的实际情况,位于北京东华门大街的中国集邮公司营业厅便 成了交换邮票的场所。
当时的交换者大多是青年职工和大、中学生,彼此间互通有 “集邮者信箱”的开辟,对集邮者之间相互沟通,促进邮品 交流均具实际意义。一些老集邮家和资深的集邮者,如陆逵九、 任福田、居洽群、杨立、王黎青等,都刊登广告,征求自己所需 的邮票。青少年集邮者希望通过“集邮者信箱”找到通信交换邮 票的邮友,丰富自己的收藏。“集邮者信箱”使许多素不相识的 集邮者,经过一段时间交换邮票后,成为朋友,形成一种新型的 和谐的社会关系。通过交换邮票,还弥补了集邮公司不能满足集 邮者多种需求的欠缺,使集邮者相互受益。

        当时,一些邮商或已经停业的邮商也在“集邮者信箱”栏刊 登广告,将其邮票编目、标价寄给集邮者。售品有清代、民国、 解放区及50年代以前的外国邮票收藏,零枚整套兼备,由此而形成 一个邮商和集邮者之间的函购市场。由于集邮者的多种需求,函 购市场也很活跃,一个邮商多的有几百个函购客户,每月都有售 品目录寄给客户。函购市场在“集邮者信箱”停办后仍在持续。

       “集邮者信箱”自1956年第8期《集邮》杂志刊登广告起, 一直办到1959年第4期止,为时两年多。




邮票收藏网: http://www.518yp.com

邮票收藏



标签:
更多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3号  电话:15210093958 (微信同号)
    • 2586199133(微信号)
    •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17063号-5
    • 版权所有:百分邮票收藏网 2003-2019
    • 声明:网登载内容来自报纸、网络、新闻等等,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投资偏向,投资须谨慎。